受访专家:闫振成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高血压内分泌科副主任 闫振成,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高血压内分泌科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全军高血压、心衰和动脉粥样硬化分会委员和国际肾脏病学会会员,重庆市内分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及国家973课题分课题1项。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发展发表论文30篇,副主编专著2部。主要擅长高血压、代谢病及其相关肾病、外周血管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外周血管疾病的接入诊治,对代谢内分泌系统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有较丰富的经验。 华龙网讯(记者 周绪梅 实习记者 王钰漩)糖尿病,别名“沉默的杀手”,是一种内分泌失调,以血糖上下波动不稳定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在我国十几亿的人口当中,糖尿病患者占到了近一亿,波及各个年龄层次。而中国有超过80%的死亡者死于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提醒我们关注糖尿病。 据了解,糖尿病是因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无法抑制血糖的升高而引起的。防治糖尿病的核心便是“控糖”,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会遇到“控糖”失败的情况,如何科学而有效“控糖”成糖尿病患者关心的问题。对此,记者采访了重庆市大坪医院闫振成教授。 “控糖” 失败很常见 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是一个进展性的疾病,随着身体胚胎细胞功能的不断下降,很难阻止病情的进展和恶化。因此,控糖失败的情况是很常见的。”闫振成教授认为,随着病情的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很重要。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控糖失败的常见原因有两种。”闫振成教授表示,有的患者在门诊第一次看病的时候,经过药物治疗后,发现效果比较好,随后就只服用那种药或者就给予一些生活方式的干预,这很容易造成“控糖”失败。 “另一个比较常见的控糖失败的原因在于,患者在发现血糖控制得比较好之后,就把药给停了。我们称这种治疗效果为代谢记忆。”闫振成教授表示,在刚开始还能通过身体的一些自我行为的控制来维持血糖,但过一段时间后就难达到治疗目标。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密切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Powered by Discuz! X3.2 山东健康网
© 2001-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