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健康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山东健康网 健康要闻 查看内容

网络问诊打擦边球 从业者资质难确定

2015-4-15 05:01| 发布者: testtotest| 查看: 585| 评论: 0

摘要:   头疼脑热、身体不适,不是想着去医院,而是“百度”一下,或者登录网络问诊平台、下载个健康APP,足不出户就把病给看了。这样的情景,可能在年轻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过。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网络问 ...

  头疼脑热、身体不适,不是想着去医院,而是“百度”一下,或者登录网络问诊平台、下载个健康APP,足不出户就把病给看了。这样的情景,可能在年轻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过。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网络问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但专家表示,目前网络问诊仍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在制度规范缺失的情况下,网络问诊或只能局限在“健康咨询”。

  患者

  去医院看病嫌排号麻烦 直接网上问诊

  说起“网上看病”,省城市民梁正丽感受颇多。2013年底,梁正丽当上了妈妈。“当时,孩子总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就经常上网查查,可针对性不够强。”她听说了一款叫“春雨医生”的移动健康APP,可以提供“轻问诊”,“注册后感觉不错,问问题很快就有医生回答,文字说不清楚的,还能打电话、传照片。”

  “一开始免费,现在我付费成为会员了,一年交了一百来块钱,可以随时问,感觉挺好的,现在孩子有什么事,我就先问问,自己有什么不舒服也问,很方便。”梁正丽说。

  记者调查发现,“网络问诊”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到医院人多,排队耽误时间,有点什么小问题,在手机上或网上问问,挺方便的。”在一家国企工作的“80后”孙涛,也成为一款健康APP的用户,“去医院看病耗时耗力,光排号就够受的,真耽误不起那个工夫。我以前就经常用‘好大夫’在线之类的网站,现在开始用APP问诊。”

  在线网站

  有的三甲医院 网上注册医生数百人

  对互联网医疗的追捧程度,从医生的注册数量上也可窥得一斑。记者在“好大夫”在线网站上发现,我省大部分医疗机构均有医生注册,不少三甲医院的注册医生数量甚至有数百人,占医院医生总数的很大比例。

  近几年兴起的基于移动互联的健康APP更是“来势汹汹”。据悉,“春雨医生”在推出的头两年,用户数已达1400万,注册医师万余名。

  近日,国家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询。这无疑给日益火爆的“互联网问诊”泼了一头冷水。早在去年,国家卫计委就下发了相关文件——《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并且“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

  根据《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医师在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之前,必须要亲自诊察和调查,没有经过医师的亲自诊察不能作出处理决定。这实际上更是从法律上禁止了现有的“网络问诊”行为。

  医院

  如果不影响正常工作 基本不干涉

  根据国家卫计委的规定,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那现在在各互联网医疗平台注册的医生是否都经过了所在单位的同意呢?“没专门去单位相关部门请示,但单位其实也知道,应该是持默许的态度。”一位在好大夫在线和春雨医生注册的大夫说。

  据了解,目前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医生资源大都是医生以个人身份在平台上进行注册。

  “如果大夫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注册,不影响正常的工作,我们基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家医院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医生在好大夫在线等免费咨询平台上注册,医院甚至持支持态度,“当然如果影响了医院的工作,那肯定不行。”

  “注册后医生受患者关注,也能吸引病号到医院。”一位在好大夫在线注册的儿科科室主任就曾表示,“我每次在上面发表个相关科普文章,总能带来一个就诊小高潮。而且这种咨询文章也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回答的。”

  业内

  自称以“咨询”为主 不开处方

  “我们就是一个健康咨询,你在医院看了,但还想征求一下其他医生对这个诊断的建议,我们就提供这个。”不管是“春雨医生”、“好大夫”等互联网医疗网站,还是新兴的移动健康APP,都忙着表态自己的运行是以“咨询”为主,严守不开处方的界限,禁止医生下决定性结论、出治疗方案等,以此区分“咨询”和“诊疗”。

  记者注意到,“好大夫”在线每个咨询答复后都有一个醒目的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这实际上是网站的免责声明,同时也是规避政策风险。”一位医疗专家表示,但有时候咨询和问诊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尤其是在一些慢性病、常见病咨询方面,接受咨询的医生往往处于交叉地带,在回答咨询时就会不自觉地给出治疗意见。

  “看病最核心的是什么?是安全,就算是面诊都会有一定误诊率,更何况通过网络等方式。”作为一名骨科医生,夏志敏对网络医疗有自己的看法,“医学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医学上来讲,要给病人做出诊断需要三个方面的信息:患者主诉的症状、医生检查到的体征,再就是客观的辅助检查。三者缺一不可。”

  作为国内著名医药行业网络平台“丁香园”网站副主编,夏志敏还是认为,通过互联网提供医学诊断治疗服务存在很多风险。首先,提供服务的人是否具有执业资格很难确定和监管,“他可能只是具有相关医学知识的人,但不一定具有相应执业资格。”

  在夏志敏看来,通过网络等新兴手段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医学常识是种非常便捷的方式。“例如,我腰疼,可以在网上咨询,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可以解释,什么情况可能造成腰疼,但不能针对个体做出结论性意见,更不能直接开处方。这就是咨询和诊断的区别。”

  “相关部门规定的远程医疗,依托医疗机构,这还是比较可行的。”夏志敏说,医疗机构之间的远程会诊可以解决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问题,因为在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通过远程医疗可以让偏远地区的患者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同时也能降低医疗费用。

    网络再发达,也代替不了“面诊”

    “丁香园”网站副主编夏志敏提醒,就算是网络技术很发达,也无法取代面诊。“就像影像传输,也有可能出现色差,视频检查,缺少医生实际的触感,也可能看不出问题。即使是在医疗机构已开展的远程医疗服务,也是有项目限制的。”
  近日,国家决定在宁夏、云南等5省区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内容中就包括,研究制定远程医疗相关操作规范、责任分担办法等。
  “从卫计委的定义看,远程医疗定义很明确,包括两种,一是医疗机构之间会诊,一种是医疗机构直接针对患者。”夏志敏说,但无论是哪种,主体都是医疗机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安全。
  至于互联网医疗是否应在此约束之列,却存在不同看法。“这个跟我们没什么关系,应该是个误读。”不少互联网医疗业内人士认为,远程医疗新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医院间医疗行为,与互联网医疗尚无直接关系。
  夏志敏认为,依托通信、互联网等远程医疗无法解决医疗的核心问题。“无论是远程问诊,还是互联网医疗,解决的仍是医疗的边缘问题,因为患者最终还是要到医院就诊。”
  “政策太死,会让我国的远程医疗落后,而如果太松,安全性则无从保障,需要把握好这个度。”在移动健康APP上注册的医生王强(化名)表示,无论是允许网上问诊也好,还是只允许健康咨询也罢,都需要制定详细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新兴互联网医疗的健康发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山东卫生信息网

GMT+8, 2025-5-2 07:57 , Processed in 0.07218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山东健康网

© 2001-2015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