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近日报道,从1991年到2013年,我国人均医疗费用的年均增长率为17.49%,如果现有的政策环境不变,预计2015年我国人均医疗费用的年度增长率为14.33%~18.24%,明显高于2013年我国人均GDP8.97%的粗增长率。4月7日,由复旦大学牵头的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公布上述数据。
人均医疗费用是公民医药费用负担的平均数。人均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明显是人们医疗负担加重的表现。如果这个增长长期高于GDP,高于经济发展水平,那么无疑也预示着,医疗负担终将成为人们以及全社会的不可承受之重。
分析起来,人均医疗费用增长过快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药;二是医。在药品方面,动辄600%,甚至2000%的药品暴利,显然是推高人们医疗负担的主要因素。而在医疗方面,过高的医疗费用,特别是不合理报销机制推高的医疗费用等,显然是加重医疗负担的关键。
说白了,人均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是因为两个“水分”过大而造成的:一是药品价格的“水分”过大;二是医疗机构治疗费等的“水分”过大,特别是不必要的医疗,以及医疗浪费,必然导致人们医疗费用的过重承担。
打个比方说,两个人,患了同样的风寒感冒。A去药店找药师拿了30块钱的感冒药,喝完好了;B去医院做了各种检查,甚至住院治疗,其中开了同样的感冒药,以及其它药品,最后也好了。但B总共花了3000元,医保报销之后,自己支付30%花了900元。一对比,不难发现,B的医疗费用3000元钱,其中有很多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浪费的。30元可以治好的病,结果多花了2970元。而回到A的医疗成本中,我们同时又发现,其在药店所购买的感冒药,其实出厂价只有5元。那么再一仔细计算,A和B治感冒总共花了3030元,其实10元钱就能够完全治好,其中医药与医疗等合计水分,明显已经达到了3020元!
药品暴利的“水分”,加过度医疗的“水分”,再加上“不住院报销,既然要报销就多花点钱看病”的不合理报销机制贡献的“水分”,共同组成了人均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花很少钱能治好的病,非得让你花很多钱,这是普通民众的真实医疗感受,同样也是人均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根本。去除或者说“拧干”药品暴利“水分”、过度医疗“水分”以及报销浪费当中的“水分”,是减轻民众医疗负担、缓解“看病贵”的根本,也是降低人均医疗费用、避免加重社会负担的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