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健康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山东健康网 山东健康信息 查看内容

警惕身边动物 远离人畜共患病

2017-1-22 12:28| 发布者: lwd919| 查看: 983| 评论: 0

摘要:   大众网济南1月21日讯 冬春季节是我省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且春节临近,公众探亲访友、旅游等活动骤增,人与犬、猫等动物接触机会增加,如果犬、猫等动物受到鞭炮惊吓,易被激惹,攻击性增强,往往容易咬伤或 ...

  大众网济南1月21日讯 冬春季节是我省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且春节临近,公众探亲访友、旅游等活动骤增,人与犬、猫等动物接触机会增加,如果犬、猫等动物受到鞭炮惊吓,易被激惹,攻击性增强,往往容易咬伤或抓伤人,增加感染狂犬病的机会;春节期间,人们烹牛宰羊,牛羊肉消费增多,亦增加了感染布病的风险。为此,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专家制作了传染病防控知识系列专题,让公众及时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的预防知识,注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一、狂犬病

  (一)什么是狂犬病?

  狂犬病又叫疯狗病或恐水症,在我国主要是由感染狂犬病病毒的犬、猫等可疑疯动物咬伤或抓伤人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狂犬病一旦发病,进展速度很快,多数在3-5天内死亡,很少有超过10天的。临床表现为恐水、畏光、怕风、狂躁、吞咽困难、进行性瘫痪等,最后死于呼吸循环衰竭,一旦发病几乎100%死亡。

  (二)人是怎么感染狂犬病的?

  感染狂犬病病毒的犬、猫等可疑疯动物咬伤或抓伤人时,其唾液内的狂犬病病毒会侵入人体导致感染发病。破损皮肤被舔,开放性伤口、粘膜被动物体液污染也会导致感染;狂犬病病毒也可通过角膜、肝脏、肾脏等器官移植而感染。

  (三)被可疑疯动物咬伤后多久会发病?

  被可疑疯动物咬伤后一般在咬伤后一到三个月发病,很少情况下会在两周以内,也极少超过一年。咬伤后发病时间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感染病毒的数量多少和毒力强弱,包括咬伤的部位和咬伤的严重程度,以及被咬伤者的身体状况。一般来讲病毒的毒力越强,感染病毒数越多,被咬伤的部位更接近头面部,以及被咬伤者免疫力比较低下,这时候往往会较早发病。

  (四)被动物致伤后,该怎么处理?

  狂犬病病毒不耐高温,悬液中的病毒经56℃ 30-60分钟或者100℃2分钟即失去感染力。狂犬病病毒对脂溶剂(肥皂水、氯仿、丙酮等)、乙醇、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碘制剂等敏感。

  被动物致伤后,应就近用肥皂水和清水交替冲洗伤口,有条件的可采用碘酒或酒精进行消毒,之后尽快赶到有资质的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进行规范的伤口暴露后的处置。

  (六)动物致伤后的伤口如何进行分级?怎样进行处置?

  动物致伤后,按照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

  (1) I级暴露:接触或者喂养动物;完整皮肤被舔舐;完好的皮肤接触狂犬病动物或人狂犬病病例的分泌物或排泄物。I级暴露者,无需进行处置。

  (2)Ⅱ级暴露: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Ⅱ级暴露者,应立即处理伤口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

  (3) Ⅲ级暴露:单处或多处贯穿皮肤的咬伤或抓伤;破损的皮肤被舔舐;开放性伤口或粘膜被唾液污染(如被舔舐);暴露于蝙蝠。Ⅲ级暴露者,应立即处理伤口,并按照相关规定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二、布鲁氏菌病

  (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又称波浪热、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的变态反应性传染病。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甚至流行。布病的危害是双重的,即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又影响畜牧业发展,并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人间布鲁氏菌病有哪些临床症状?

  布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3周,平均为2周,个别病例潜伏期长达1年之久。目前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少数起病急骤,一般类似感冒,易误诊。人患布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乏力和关节疼痛。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40℃,不同人发烧的热型差别较大,有的人体温波动于37-38℃之间,持续时间长,处于长期低热状态;有的人体温呈波浪状,即高热几天,体温降下来几天,又开始高,反复多次;还有的体温忽高忽低,早晚变化大,病情凶险,呈弛张性发热等。高烧时患者一般神志清醒,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并加剧。另一个特点是患者多汗,尤以急性期患者居多,特别是晚上出汗增多,汗质粘稠,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可导致虚脱。患者还经常出现骨关节疼痛、肿胀等,多见于大关节。如腰、骶、髋、肩、肘、膝等关节,常易误诊为风湿病。其他症状体征有乏力、精神不振、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皮下结节出现,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等。有的地方老百姓因布病病期长而称布病为“千日病”;有的地方因患布病后全身无力,不能干活,人们将布病称为“懒汉病”。

  (三)人是怎样感染布病的?人传人吗?

  布鲁氏杆菌往往在家畜或野生动物中传播,其中羊、猪、牛在布病流行病学上最为重要,既是动物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也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人主要是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如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防护不当,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也可通过消化道感染,如食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如羊肉串等)而受染;还可通过呼吸道感染,布鲁氏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

  本病不人传人,经规范治疗完全可以治愈。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年龄组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由于青壮年接触病畜机会比较多,感染率比其他年龄组高。人体经感染获得的免疫力是有限的,可以发生重复感染。

  (四)如何预防感染布病?

  一是加强传染源管理。养殖户要做到科学养殖、规范屠宰、加工,圈养家畜。养殖区与生活区要分开,按时清楚粪便,定期消毒,保持圈舍清洁卫生,通风和干燥。对家畜进行免疫和检疫,严格控制病畜流动,避免患病和未患病的病畜混养。对病畜要集中焚烧和深埋,不能随意丢弃;病畜的流产胎儿、排泄物、乳制品、肉、皮毛以及被污染的场地、皮毛收购地等要严格消毒,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二是加强职业防护。牛、羊等畜类养殖户以及从事畜产品运输、屠宰、加工、销售从业人员要加强布病防治知识学习,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防护技能,规范屠宰、加工、交易行为,做到不买卖病畜,不接触、不剥食病死牲畜,在采血、接产、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要注意个人防护,戴好乳胶手套、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和工作鞋,工作结束后要及时进行个人消毒处理。三是注意个人和家庭卫生。要尽量减少与牛、羊、猪等牲畜的接触,减少被感染机会。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常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清洁或被布氏菌污染的食物,尤其是生奶及各类生奶制品,牛羊肉要煮熟后食用。四是发现病例及时就医。有羊、牛等动物及其制品(肉、生奶、皮毛等)接触史,尤其是畜牧从业人员、畜产品加工人员和兽医等职业人群,一旦出现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选择多西环素、利福平等抗生素,坚持足量全程治疗,防止由急性转为慢性,减少复发。治疗期间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提高抵抗力。

  三、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主要由鼠类携带的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目前正值我省高发季节,是我省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是怎样的?

  我省的传染源主要是野栖的黑线姬鼠、大仓鼠和背纹仓鼠,家栖的褐家鼠、小家鼠等。具有多途径传播的特点,有动物源性传播、螨媒传播和垂直传播,其中动物源性传播又包括通过破损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三种途径。实验研究表明,通过伤口传播最容易发生,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流行性出血热呈世界性分布,国内大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有本病发生,我省17市均有病例报告,因此全省都属于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目前我国年发病在1万例左右,我省年发病在1000例左右。该病全年均可发病,我省存在春秋两个流行高峰季节,春季一般在每年3-6月份。秋冬季一般在每年10月份至下年1月份。流行性出血热男女老幼均可感染,尤以20~50岁农村青壮年发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例在2:1左右,但近几年城市人口逐渐增加。

  (三)得了流行性出血热会有什么样的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特征,发热病人高烧可至40℃,持续3~7天。胃肠道中毒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或全身疼痛无力。“三红”:颜面、颈部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眼球结膜水肿,眼睑和面部浮肿。出血:口内软腭、咽部及眼睛球结膜出血,腋下、胸背部皮下出血,形如搔抓样。严重者可并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颅内出血、肺水肿、脑水肿等,可导致死亡。

  (四)如何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必须充分发动群众,采取以科学防鼠灭鼠等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一是灭鼠和防鼠。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在流行地区要大力组织群众,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进行灭鼠。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在灭鼠为主的前提下,同时作好防鼠工作。床铺不靠墙,睡高铺,屋外挖防鼠沟,防止鼠进入屋内和院内。新建和改建住宅时,要安装防鼠设施。二是灭螨。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和干燥,经常用敌敌畏等有机磷杀虫剂喷洒灭螨,清除室内外草堆。三是加强食品卫生。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和食物保藏等工作,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四是注意个人防护。在疫区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伤,破伤后要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此外,必要时可疫苗。根据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政策,我省对重点地区的重点人群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出血热疫苗接种项目。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山东卫生信息网

GMT+8, 2024-3-29 23:01 , Processed in 0.09115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山东健康网

© 2001-2015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