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11月10日讯 “健康中国”无疑是当前资本市场最火的概念之一。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民的医疗待遇,更是国家经济转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有机构预计“十三五”期间围绕大健康、大卫生和大医学的产业有望突破10万亿市场规模,民营医疗机构将迎来空前的发展契机。 山东民营医院发展自本世纪初,仅仅有着不到二十年的时间,目前全省民营医院已经超过1000家,业已形成规模。一些颇具实力的民营医疗机构正在向集团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连锁医院通过不断复制,让特色小专科形成大格局、大产业。近年来,一些传统工商企业也参与到民营医疗中,通过注资、兼并等形式为企业升级改造注入新的活力。 民营医疗发展的大格局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难以规避的问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与公立医院动辄上百年、几十年的发展历史相比,民营医疗只能算是“孙子辈”,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成长的烦恼”,一些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对于这些问题,省、市卫生部门多次召开会议,通过检查、指导、考核等方式,督导民营医院不断改善,2015年10月,济南市卫计委还印发了《全市民营医疗机构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逐步、逐条指导民营医院走上正轨发展的道路。 一方面要自律、规范,一方面也绝不能因此放慢了发展速度。陈建新指出:在卫生主管部门的严格监督下,民营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一些本省优秀民营医院已经具备了扩张的基础。山东民营医疗机构一定要抓住时机,绝不能错过十三五规划的“健康中国”这个大“风口”,山东一定要早起步、早发展、早一点走出去迈向全国。作为医疗资源和人口大省,我们必须发挥这些优势,让山东成为未来大健康产业的领头羊。 目前,山东民营医疗机构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一个是“医保”,一个人“人才”: 大健康产业是一个人力、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人才——是制约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一些民营医院院长坦言:我们花得起钱,却请不到人,医生的“多点执业”在实际运作中困难重重,而自己培养的医学人才却受制于“职称考评”出现大量流失。虽说民营医院现在还能够通过高薪挖到退休或退居二线的“大牌”专家,但医院要发展壮大,就需要更多优秀中、青年医师的参与。 此类案例,在山东较为普遍,医保问题已经严重的抑制了社会资本向大健康产业的转移。2015年10月15日的《国务院关于第一批取消6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今年年底前取消药店与医疗机构医保资格审查赫然在列。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出台一系列措施,创造公平的医疗市场环境,让更多的民营医疗机构有能力与公立医院开展竞争,优化医疗资源,最终让老百姓受益。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产业资本投身于“大健康”产业。 |
Powered by Discuz! X3.2 山东健康网
© 2001-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