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口区从维护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维护家庭幸福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将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作为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狠抓源头,标本兼治,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且呈不断下降态势。 一、强化宣传,促进观念转变。与区电视台、广播电台合作,开辟了“人口健康”专栏,对关爱女孩、出生性别比综合治理、计生政策法规等进行深入宣传。长期滚动播出关爱女孩公益广告和打击“两非”有奖举报字幕。并对查处两非案件情况在电视台及时进行曝光,起到了有效的震慑作用。印制关爱女孩、婴幼儿早期教育、孕前优生、优先优惠等内容的各类宣传资料免费发放,提高广大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在公路沿线和村庄制作有关关爱女孩的固定标语、漫画,倡导群众树立新观念、摒弃旧思想。充分利用“7.11”世界人口日、“9.25”公开信发表纪念日等节日活动,大力宣传人口计生政策、女孩对社会重要作用,营造了关爱女孩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管理和服务,完善全程监控的工作机制。一是健全完善禁止“两非”有关工作制度,对各医疗保健机构和相关从业人员进行重点监督和约束。二是严格落实住院分娩个案登记直报制度,6家助产机构严格按照省规范要求,及时上报本机构住院分娩个案信息,确保了出生信息准确。三是实行合同化管理,对办理《生育证》的育龄夫妇签订《严禁“两非”行为承诺书》,实施诚信约定。与医疗机构相关科室、人员层层签订《禁止“两非”责任书》,强化B超检查和人工终止妊娠登记、孕情监测、孕产管理等工作,有效遏制“两非”思想的滋生。四是建立有奖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鼓励群众举报“两非”案件,对举报属实的,给予重奖3万元。五是严格终止妊娠审批制度。计划内怀孕的孕妇,因医学需要终止妊娠的,先到指定的医院进行鉴定,鉴定后由区卫生计生局开具手术介绍信。未持有介绍信而急需终止妊娠的,由施术单位在当日告知区卫生计生局备案,有效地抑制了“两非”案件的发生。六是完善孕情跟踪服务。把依法管理和优质服务相结合,以服务促管理,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对待孕、在孕、产后1月的育龄妇女,村级通过“见本人、电话随访、访家人”等方式,实行全程月孕情随访;乡级在指导村级随访的基础上,重点对再生育育龄妇女进行孕情随访。同时,加大对孕情跟踪的监督力度,由区卫生计生局每月对育龄妇女孕情服务管理情况进行入户或电话抽查,对上报孕情、出生、流引产情况进行核查,每季度进行一次汇总通报。 三、强化利益导向,实施普惠优先。在积极落实国家计生奖励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对女孩家庭的政策倾斜力度,协调民政、教育、农业、工会、妇联、团委等部门,在低保审批、就业安排、技术培训、小额贷款、养老保障、困难救助等方面实行同等优先优惠政策。同时,全区各村居全部制定完善了计划生育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不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承诺及关爱女孩综合治理性别比写入村居民自治章程,实行村居民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实施救助贫困母亲和贫困女孩活动。妇联、卫生计生、教育、团委等部门坚持协调联动,通过关注贫困母亲、关爱贫困女孩、金秋助学圆梦、春蕾计划等主题活动,全方位帮助和扶持计生贫困女孩求学、成长及其家庭发展,在全区营造了“关爱女孩”的良好社会氛围。今年,联合区妇联为38名贫困母亲、12名贫困女孩发放救助金5万元,切实帮助计生家庭特别是计生女孩家庭解决实际困难。为35-64岁农村和城镇无业妇女实施宫颈癌、乳腺癌“两癌”免费筛查,共检查适龄妇女2万余人次,发现排除疑似人员5名,确定高危患者343人,其中确诊宫颈癌患者8人、乳腺癌患者6人,使其得到及时医治。 四是加强协作,形成联合打击“两非”行为。部门协作,定期联合执法。成立由公安、工商、卫生计生、药监等部门组成的打击“两非”综合治理办公室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全面加强对医疗、保健机构尤其是个人医疗诊所B超的存放、管理、使用等规定,加强巡查监督,定期组织开展对医务、技术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服务规范的教育培训,从源头上堵住性别鉴定。年内,集中开展打击“两非”、打击非法行医联合执法大检查2次,对辖区内62家医疗机构和1家药品批发企业、51家药品零售企业、28家保健食品经营单位进行了拉网式检查,查处非法终止妊娠案件1例,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11998元,有效震慑了“两非”行为。信息共享,多方联动。落实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部门协调机制,卫生计生、民政、公安、药监等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对在变更婚育信息、严把离婚、入户关口、入院分娩实名登记、适龄儿童入学、户口迁移、查处“两非”案件等方面,定期互通信息,人口基础数据实现资源共享。区域协作,合力攻坚。积极与周边县市区和外流人员较多的地区加强协作机制,充分利用流动人口信息交换系统与协作地建立信息交换平台,畅通信息交换渠道,及时互通信息,通报情况。 |
Powered by Discuz! X3.2 山东健康网
© 2001-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