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健康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山东健康网 山东健康信息 查看内容

山东滨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2015年底前将投入使用

2015-9-22 06:13| 发布者: wolfcub520| 查看: 343| 评论: 0

摘要:   9月15日,山东省滨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兆杰做客中国滨州网,参加《政府工作报告》在身边主题访谈,围绕建设现代大民政,服务保障大民生话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张兆杰在访谈中提到 ...

  9月15日,山东省滨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兆杰做客“中国·滨州”网,参加“《政府工作报告》在身边”主题访谈,围绕“建设现代大民政,服务保障大民生”话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张兆杰在访谈中提到,目前市社会养老服务中心主体完成验收,内外装和配套设施建设正在倒排工期、压茬推进,后期“公建民营”的运营方式已基本确定,计划今年年底前投入使用。

  >>市社会养老服务中心是全市首家市级大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

  【主持人】:今年,市政府将“市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建成投用”列为全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这已经是该项目连续第二年列入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许多老年人很欢迎,很期待,有市民还打电话咨询到我们这里,问中心建设情况,何时能入住,接收什么样的老人等等,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张局长是不是借此机会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滨州市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及投入使用情况?

  【嘉宾 张兆杰】:市社会养老服务中心是市政府投资兴建的公益性民生项目,是全市首家市级大型、示范性、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成投用后将面向社会接收失能、半失能和健康老年人,可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紧急救援等专业化服务,同时具备养老护理员培训和实训功能。中心位于北外环路以南,中海北路(马堡路)东侧。该地段北靠外环河绿化隔离带,西邻莲池夜月,东接秦皇河公园,南临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园,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重,十分适合老年人居住。中心建设引入了先进的新加坡设计理念,规划总用地面积70289㎡,总建筑面积48924㎡,容积率0.73,绿化率49.5%,设床位624张,设车位206个。共有楼座9栋,包括接待中心1栋,综合服务中心1栋,医疗保健楼1栋,办公实训楼1栋,介护休养楼1栋,介助休养楼1栋,健康休养楼2栋,后勤保障楼1栋,建成后将填补滨州市大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空白,争取成为鲁西北地区大型养老机构示范点。目前该项目主体完成验收,内外装和配套设施建设正在倒排工期、压茬推进,后期“公建民营”的运营方式已基本确定,计划今年年底前投入使用。

  【网友 旧人归】:幼有所教,老有所养,我感觉才是大民生,大智慧。老祖宗的话至今都不过时。幼儿上学几乎不花钱了,只是老人的照顾问题,尤其是农村,能否在每个村庄修几间房子,在村内集中养老呢?

  【嘉宾 张兆杰】:当前,滨州市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占全市老年人口总量的绝大多数,我们养老工作的重点也将逐步向农村养老方向转移。在乡镇层面,我们建有集中供养农村五保老年人的乡镇敬老院,目前全市共83家,床位10703张。在村居层面,我们扶持建设老年人互助养老的养老服务设施——农村幸福院,农村幸福院是依托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的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院,村委会(社区)是建设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农村幸福院应坚持民主决策、互助服务、共同管理的原则,实行入院老人自我管理、互相服务。幸福院不是简单的修几间房子,其选址、大小、建设标准和质量要适合老年人,要以利用农村闲置校舍和公共设施用房改造为主,并配套建设文体活动设施,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幸福院,省市将给予一定数额的资助,逐步让农村老年人普惠共享,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滨州市实行“8+1”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主持人】:除了养老,民政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社会救助。我们也注意到,今年市民政局提出了“大救助”的概念,要构建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请问这个体系新在哪儿?对“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又能发挥哪些重要作用呢?

  【嘉宾 张兆杰】: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形成“大救助”格局,目的就是要编密织牢基本生活安全网,确保网底不破,避免困难群众陷入生存困境,这对于促进社会公正,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救助制度一直分割在多个部门单位,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和信息共享,造成救助工作开展起来既存在相互间的政策重叠,也产生了部分政策外的救助空白。为此,市民政局作为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主动作为,积极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与卫生计生、教育、住建、人社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努力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上形成合力。在制度上,近期,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滨政办字〔2015〕62号),滨州市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8项救助制度,即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再加上社会力量参与,构成了“8+1”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这些社会救助制度,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一个基本民生保障网,实现了各类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全覆盖。二是健全6个工作机制,即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部门信息共享机制、监督检查机制,有效解决以前救助工作存在的制度“碎片化”、管理“分散化”、信息“壁垒化”等问题。

  >>市县全面设立特困家庭救助基金

  【网友 寻找幸福】:请问,现在城市和农村的低保标准相差很大吗?

  【嘉宾 张兆杰】: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方面,除了市县全面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严把审核关以外,我们的另一个目标就是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差距,逐步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自2007年以来,滨州市城乡低保连续8年提标扩面,城乡低保标准差距不断缩小。今年,城乡低保标准已经分别提高到470元/月和285元/月,城乡低保标准比降低到1.65:1,大病医疗救助比例达到70%,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网友 爱我中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设立特困家庭救助基金,对因突发性灾难致贫的特困家庭进行一次性救助”列入全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请问市民政局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的?

  【嘉宾 张兆杰】:2014年2月和9月,国务院和省政府先后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和《山东省社会救助办法》(省政府令第279号),提出要开展“救急难”和建立临时救助制度。近年来,滨州市积极探索“救急难”的实现途径,提出了强化特困家庭社会救助的新课题,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市县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市级落实滨政发〔2015〕19号文件,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应救尽救。二是市县全面设立特困家庭救助基金。在无棣县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指导其他县区在今年10月底前全部设立特困家庭救助基金。目前,市本级的特困家庭救助基金设立计划为5000万元,初始规模为2000万元。邹平县和博兴县已出台文件,救助基金规模分别为2000万元和1000万元。三是市县全面建立主动发现报告和应急响应机制。为突出救助时效,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作用,及时了解、掌握、核实辖区内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等特殊情况,帮助救助对象提出救助申请。四是市县全面开展“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明确“救急难”对象和救助标准,落实资金,规范流程,加强监管,指导各县(区)普遍开展试点工作,尽快建立“救急难”工作长效机制。(张丽)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山东卫生信息网

GMT+8, 2025-5-5 10:41 , Processed in 0.0734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山东健康网

© 2001-2015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