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结合社区建设,深入推进“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不断健全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升家庭发展能力。 一、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找准“新”内涵 围绕“家庭保健、科学育儿、养老照护、家庭文化”4个方面的内容,以建设“家庭文化”为引领、以关注家庭成员生命全周期健康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促进家庭和谐幸福发展为目标,将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整体谋划、整体布局、整体推进,不断丰富“新家庭计划”的新内涵,从全局的高度着力提升家庭发展能力。 二、注重基层实践和按需引导,提供“大”服务 一是家庭保健,需求引导服务。注重需求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改进服务供给方式,面向不同类型的家庭,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立足社区建设和发展,实施“家庭医生”服务,为辖区居民提供预约上门、双向转诊、预约挂号等服务,让居民享受便捷的家庭保健服务;深入居民家庭,开展面对面访谈,详细了解家庭成员的卫生保健、生活习惯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计划,努力提高辖区群众的健康水平。 二是科学育儿,提供公共服务。累计建成126个宝贝计划基地,广泛分布于全市各个基层社区。加强基地软硬件建设,制定服务标准,加大指导力度,提升服务能力。2014年,针对辖区有婴幼儿的家庭,完成了面向家长和师资等的各类培训,共计1.2万人次;开展“亲子阅读”公益活动,在全市建立10个亲子阅读站,配备阅读绘本6000册,开展免费亲子阅读活动指导服务;发起“宝贝计划亲子阅读汇——宝宝最喜爱的图书”大型亲子阅读系列公益活动,评选30个优秀作品,引导亲子阅读活动,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 三是养老照料,提供暖心服务。依托心灵家园基地,开展生育关怀和心灵家园工程,重点关爱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组织免费体检,开展踏青、包粽子等社会活动,为其量身定制“暖心计划”综合保险,财政每年投入2700余万元,为全市近万名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的老人投保,累计支付赔款近90万元,储备长期寿险责任准备金7600余万元。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探索建立了APP智能服务平台,帮助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家中获取健康信息及相关服务,实现了“传统帮扶模式+信息化服务模式+智能化服务模式”的有机对接。 三、注重文明倡导和营造氛围,引领“家”文化 一是围绕家庭人口文化节,以“家”文化为引领,面向家庭、服务家庭、发展家庭。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家庭人口文化节宣传服务活动,宣传婚育新观念,宣传计生政策知识,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演出300多场,受众20余万人次,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二是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宣传,在《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宣传家庭保健知识。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及时回应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开通“宝贝计划工程”微信,有针对性地为0-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孕期健康知识等。(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供稿) |
Powered by Discuz! X3.2 山东健康网
© 2001-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