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近年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我国儿童心理精神障碍为10%至20%,严重精神病占比达3%,儿童心理健康令人堪忧。儿童“心病”如何预防,如何医治?六一儿童节之际,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 本报记者 杨润勤 实习生 丁丽丽 心理健康教育 应走进小学课堂 10岁的李梦晨(化名)在济南一所小学就读四年级,父母经常吵架,半年前离异,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日前,小梦晨的奶奶接到班主任的电话,被告知“孩子最近明显变得孤僻,不与其他小伙伴一起互动玩耍,还与班内一名女同学发生了激烈争吵。 “这说明孩子心理健康出问题了。”济南市临床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怀莲说,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较大,由于严重缺乏安全感,儿童往往会出现自卑、焦虑、恐惧以及对抗情绪。家庭中如果父母经常争吵,孩子会受直接影响,产生恐惧、抑郁、紧张情绪。 孩子心理健康需要一个和谐宽容的家庭环境。有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王怀莲反复表示,家庭环境对于儿童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希望父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温暖的家。 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失当、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等,威胁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则需要学校、社会以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因此,王怀莲呼吁,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亟待填补,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小学课堂。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济南市心理专家冯建忠介绍,目前,全国留守儿童已达6100万,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农村中学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还将长期存在。因此,探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对农村教育事业和关爱下一代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解决?他认为,首先要完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咨询师;应该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志愿者行动,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从精神上、生活上给予他们师长般的指导、父母般的关爱;城市应逐步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保驾护航。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乎他们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爱留守儿童,更要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 问题孩子求医要谨慎 有关专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个时期奠定基础,如果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为此,专家提醒,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很关键。 比如,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另外,对于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求医一定谨慎。冯建忠说,济南的王先生,看到自己的孩子整天郁郁寡欢,担心孩子心理出了问题,便带着孩子,按照广告上的地址来到一家专治儿童心理疾病的诊所,被诊断为神经紊乱,光药费就花了几千元。后来,他找到一位心理专家,专家通过了解得知,孩子在班里学习成绩下降,被几个孩子经常取笑,因怕他们报复,又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再加上期末考试临近,孩子的心理上压力加大,所以整天郁闷。家长与老师沟通后,并对取笑他的孩子进行了教育,孩子终于又变得阳光起来。 儿童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自卑、自闭、多动、逆反等等,如果发现孩子心理异常,应该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小儿精神心理门诊就医,让孩子及早得到合理有效的诊治。 |
Powered by Discuz! X3.2 山东健康网
© 2001-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