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两位专家关于误诊的言论引起了社会关注。一位是《临床误诊误治》杂志主编陈晓红,另一位是著名心内科专家、北京医院心内科教授曾昭耆。陈晓红说:“从近10年误诊文献的数据统计分析看,年度误诊率基本在27%-31%之间波动,并无明显下降。虽然新的诊断设备不断进入临床,但并未使误诊率出现实质性下降。”曾昭耆说,“一个合格的医生应该能依靠询问病史、查体和必要的常规检查,对60%~70%的病作出初步诊断。” 众所周知,随着先进医疗设备的普及,看病就医越来越依靠医疗设备,有个头疼脑热的,去医院做个CT、查个核磁共振的并不鲜见,然而设备多了、好了,费用高了,误诊却没有减少。这似乎令人匪夷所思,但仔细琢磨一下,里面确有“玄机”。 还是听一听专家的观点:任何一种辅助检查手段,无论其功能多么精确,得出的结果都不可能绝对准确。因为疾病是很复杂的,仪器操作过程中发生的误差、检查项目的适应范围等都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如果不能正确选择检查项目并正确分析检查结果,就会造成误诊。细胞学检查被视为重要的诊断依据,但细胞学检查的诊断率也仅有80%,如果加上仪器功能、操作者的技术、试剂、取材方法等干扰因素,误差率将会更高。因此,高端诊疗技术无所不能的错误观念只能误导患者,盲目迷信现代仪器不可取。 毋庸置疑,对诊断帮助最大的依然是问病查体。疾病的诊断,尤其是疑难疾病的诊断,是一个剥丝抽茧见微知著的过程,要得出正确的诊断,知识、经验、爱心缺一不可。然而,医生虽然掌握了不少知识,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对于每一位新病人,医生只能从零做起。除此之外,人口老龄化造成复杂病例增多。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32亿。以济南为例,花甲老人已过百万,老龄化率达到18%,按照国际标准已接近严重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带来临床“单因单果”的病例明显减少,“多因单果”、“多因多果”病例明显增多,高端设备和技术在成因复杂的疾病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归根到底,减少误诊的关键是人而不是机器。但是,让人担忧的是,医生职业荣誉感的下降,会影响到对医术的研究。《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报告》显示,有70.67%的医师认为,医疗纠纷、工作量大以及患者的期望值太高造成工作压力;95.66%的被调查医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相符,其中选择“很不相符”的比例高达51%。要吸引一流人才从事医生职业,关键环节是要加大对医疗行业的投入力度,使医生能享有与其人力资本投入和付出劳动相匹配的薪酬待遇,这是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从长远来看,要提高医生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一系列举措提高医生队伍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对医学生临床思维和科学思维的锤炼,提高其全面获取疾病信息和深入分析思考的能力。从目前来看,医生要增加责任心,不能因为粗心和情绪让不该发生的误诊发生。 |
Powered by Discuz! X3.2 山东健康网
© 2001-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