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湖南省疾控中心在省卫生计生委的领导下,抓住改革机遇,根据新形势下食品安全工作的新职责、新要求,理清工作思路,提升工作理念,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互联网+”行动计划在风险监测中的应用。小处着眼、加大“微创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微建设,大网络 强化体制及实验室能力建设,完善管理制度,理顺上下关系,全面、深入铺开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大网。 一是通过体制建设,全面铺开监测网络。抓住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湖南中心”成立契机,协调省卫生计生委发文:各市(州)疾控中心加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湖南中心市级分中心”牌子,各哨点医院加挂“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的牌子,各县(区)疾控中心务必设置食品安全专职岗位并参与全省监测工作。同时,明确各单位职责,督促各地成立相应工作部门。通过体系建设,建立了有效的上下联动机制。将采样、检测、数据上报与审核、风险评估与交流等工作有序地结合起来,告别了以往“头重脚轻”、“失支脱节”的工作局面,全面铺开监测大网。 二是加强实验室建设,深入提升检测能力。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动地方政府经费投入,完善市(州)疾控机构实验室配套设施建设。2014年,郴州市、常德市、张家界市、湘西州4家市级疾控机构均配置了300万元以上的食品检测设备;永州市、怀化市等7家市级疾控机构正在争取2015年食品安全风险能力建设国家资金。通过完善实验室的建设,克服“短板效应”,解决市(州)发展不平衡、检测能力参差不齐的历史问题,提升整体检测能力。 二、微队伍,大能量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质量管理、联动协作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稳定、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作队伍,全面提升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水平。 一是大力开展培训,提升业务水平。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培训班、网络教学、现场指导等多种教学形式,采取“学以致用”、“三级(省、市、县)联动”、“拓展交流”等方法,共免费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全面夯实了监测人员的理论基础,提升了实践能力。 二是严格质量管理,确保工作实效。专门制定了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多次开展实验室间比对、人员考核等工作,大幅度提高了工作人员、尤其是实验室检测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确保了全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是加强部门联动,深化部门协作。组建专业队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相关部门多次合作调查、处置食源性疾病事件。在“骨肉相连面包”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与省食药监局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联合进行溯源调查,了解与暴发菌株PFGE型别相同的肠炎沙门氏菌在全国的分布和流行情况。类似的合作还有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怀化投毒杀人、长沙学院投毒等刑事案件。通过多次合作,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多部门联动工作经验。 三、微交流,大影响 以“服务于政府风险管理、服务于公众科普宣教”为主旨,扩大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深入分析监测数据,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扩大宣传力度,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的认知。 一是深入分析,强化数据利用。2014年,组织专家对风险监测数据进行全面、深入的解析,编制《2013年湖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与预警》绿皮书,提出了“湖南省十大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为相关政府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是广泛宣传,提升群众认知。在中心网站新设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专栏,与网民开展互动交流。充分利用食品安全宣传周,设立宣传展台,发放知识宣传折页,组织实验室开放日。与媒体联动,宣讲“食品安全任重而道远”,探讨 “餐桌保胃战”。通过微信、微博、电视、报纸等各类媒体,解读实时关注的,如“蘑菇中毒”、“桶装饮用水安全”、“毒豆芽”等问题。2014年,累计发布科普文章,1000余篇。通过宣传,全面提升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湖南省卫生计生委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