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农科院南门西侧的一座科研楼里,这一年多来,时不时就飘出刚出笼的热馒头的香气,让人很有些惊奇,以为这里的科研人员“不务正业”。可就在这馒头的香气中,同质化严重、利润率趋薄的主粮加工产业的转型升级之门正在开启。 “蒸馒头”的博士 “你尝尝,看和咱们平时吃的有什么不一样?”4月10日下午,记者前去采访,正赶上热乎乎、白胖胖的馒头出笼,还系着围裙的邱斌博士赶忙邀我“试吃”、评价。 与此同时,在山大二院,内分泌科主任陈诗鸿也正在招募糖尿病肾病患者试吃这样的馒头、面条,以进行临床观察、试验。“这个研究很新,而且意义很大、实用性很强。”陈诗鸿说,现在医学界已经认识到居家营养治疗是慢性疾病治疗的一个重要补充途径,但在临床上,却“几乎没有好的产品可以选择”:比如针对肾病患者现在有淀粉饼或淀粉糊,但口感很差,大多数患者只有在住院期间才肯食用;糖尿病肾病患者则根本没有相应的既低蛋白又低升糖指数的主食产品。 “和普通馒头差不多嘛”——记者这样的评价,却让邱斌高兴极了。省农科院农产品研究所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创新团队负责人徐同成博士,带领邱斌等5名博士“小伙伴”折腾了一年,才终于把这馒头做到和普通馒头的外观、口感、风味“差不多”——因为大幅去除了面筋蛋白,最初都捏不成团,蒸出来也是硬邦邦的,既难看更难吃! 可这决不是普通的馒头:它的蛋白含量低于3%,远低于普通馒头的10%-12%;升糖指数小于75,属于中升糖指数食品,远低于普通馒头的90。简单地说,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这样的馒头不会给他们的肾脏和血糖代谢增加新的负担。 “这样低蛋白、低升糖指数的主食产品实现产业化后,糖尿病肾病患者就能放心‘正常’吃饭了!”徐同成说。据统计,2013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13亿,其中,糖尿病肾病患者高达4000万人,且还在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 以这样的低蛋白、低升糖指数主食为基础,该团队还正在研究以枸杞子、山药、银杏叶等为对象,筛选提取出具有辅助治疗效果的功能营养素和膳食补充剂,添加到主食配方中。随着研发的深入,将能针对单一个体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 特殊医用食品潜在需求巨大 “企业一听都很感兴趣。”徐同成介绍说,该团队正在与多家企业洽谈成果转化事宜。“我们看准了这个项目!”济南人熟知的民天集团(面粉)有限公司总经理孔庆江说。目前该企业正在和徐同成的团队一起开展产业化研究的合作。“当前粮油加工产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利润率很低,这一全新的研究为企业打开了转型升级的窗口,为特殊人群提供特殊营养支持有望成为今后产业的突破点,用精细化、差异化的产品服务市场需求,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徐同成们的馒头,其实属于“特殊医用食品”,针对糖尿病、高血压、消化吸收障碍、术后患者等特殊人群的特殊营养需求,专门加工配制而成,具有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的功能。这个产业前景广阔,但目前国内却几近空白。国外特殊医用食品产业产品种类已超过千种,目前全球年产值约600亿元,而中国只有6亿元,仅占全球的1%。 尚未萌芽的产业现实对应的却是巨大的潜在需求:我国糖尿病、慢性肾病、高血压患者数量均占全球数量的30%左右。去年,国家卫计委密集发布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等四项相关标准,被视为规范、保障和促进产业发展的信号。此前,因为标准缺失,不利于市场开发,业内企业多持观望态度;科研对此也较少关注。尤其在主食这一品类上,徐同成团队是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 如果我们种的小麦 就是“特殊的” 从整个农业产业链条来看,低蛋白、低升糖指数主食这一创新研究更大的价值点在于,提供了从市场需求重新审视育种研究的新鲜纬度。 记者了解到,该研究团队在研发一款高粱风味馒头产品时,从5个高粱主栽品种中筛选出了一个“最优品种”。 “其实很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最优’,因为此前育种是不会考虑这些需求的。”徐同成说。他与院里搞育种的专家们进行了交流,探索能否从育种阶段就增加对特殊营养指标的考虑。 传统上,我们评价粮食作物品种的指标,主要是产量、适应性、抗病性、抗逆性等,考察的品质也主要是与现在加工产业相适应的性状指标。随着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人群消费需求的变化和细分,对农业显然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需求。现在,这样的需求正逐渐从水果、蔬菜、肉奶拓展到粮食。 或许不久的未来,我们可以期待,土地上甚至会直接种出专供高血压、糖尿病、消化吸收障碍、老人、儿童、肥胖等各种特殊人群的小麦和玉米。 |
Powered by Discuz! X3.2 山东健康网
© 2001-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