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速,各类社会养老机构“以老养老”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等我们老了,谁来服务我们”,让不少人开始为之担忧。近日,记者调查发现,人才短缺成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绊脚石。 护理员人均年龄超过50岁 “80个护工,平均年龄在52岁,最年轻的也45岁,年长的62岁。”淄博市临淄区养老中心第二康复养老院院长高爱兰告诉记者,照顾老人,不仅要喂饭、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护理人员还要定时为老人洗澡、擦身、翻身,甚至在老人身体不适时要及时送医院,通宵值班,搬抬、推举等都需要力气,“毕竟已是五六十岁的人了,体力上还是吃不消。”高爱兰说。 护工绝大多数来自周围村子的农民。据高爱兰介绍,都是村民们相互介绍着来的,小学、初中毕业水平,有的甚至没念过书。护理员也要经过业务培训才能上岗,可受教育程度低、知识面窄、年龄偏大,接受起来就比较慢,培训难度可想而知。 高爱兰说,该院80个护工,工作时间超过5年以上的不到5个人,最近这3天就走了3人,甚至一些刚刚培训合格、在岗位上只干一天就走人的也不在少数。护理人员走马灯似的换,也给养老院的常规工作和管理带来很多麻烦。 “遇到干得好的,尽管很不愿意放走,但还是没办法留住人。”对此,高爱兰满脸无奈。“年轻的护工根本招不到,更别说有什么学历要求了。”提起人的问题,淄博市高新区荣德老年康复中心副院长边小平遭遇了同样的困境。 职业歧视让养老院留不住人 “每个月1300元,管吃饭,如果加班的话也才能拿到2000元。”据高爱兰介绍,为了能留人、让他们安心工作,养老院实行“干12小时、休息24小时”排班制,这样护理员既能在这领份工资,还不耽误地里的农活,只能“兼职”,不然这点工资根本养不住人。 服务老人很辛苦,也存在一定风险,有些失能失智的老人容易出现跌倒、走失、烫伤、噎食等严重意外,“一旦意外发生,护理人员有时也脱不了干系,如果与家属产生纠纷,就让我们很为难,有些养老院因为老人摔倒就放弃不干了,因为赔不起。”高爱兰无奈地说。 “再就是很多人对养老服务有误解,不仅认为养老是端屎端尿伺候人,甚至还有人认为会得传染病”,说起职业歧视,高爱兰直摇头,很多护理员是承受不住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舆论压力,不得不选择离开。 52岁的护工杨凤爱(化名)委屈地告诉记者,两年前她跟同村的几个姐妹一起来到养老院,现在就剩自己一个人了,“她们都走了,村里老有人说闲话,说俺天天在这里给人洗屁股”。 “收入低,活又脏累,好多人干个几天就走了。”边小平告诉记者,之前有一个护理员,干了三天就辞职,问她为什么?对方直接说:按说工资还行,从面子上说还不如去扫马路。 养老服务需要专业护理人员 据了解,我国从事养老服务事业的人员有30万,其中受过专业训练的仅10万人,远远难以满足现实需求。护理专业出身的边小平表示,护理工作是一份需要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可大多数人并不这么理解。 尽管各类养老机构缺少大量专业的“正规军”,招聘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由于受传统观念、行业偏见、以及实践教学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开设了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出现了招生难的问题。 边小平直言,“学的是养老服务与管理,但说实话,有哪个养老院会找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做管理,所以学生毕业后一接触现实,会感到落差很大,本是奔着管理来的,上岗第一步还是干服务,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高爱兰认为,“我们需要职业素质高的人来做养老护理,不仅要有专业技术,还要对老年人充满爱心。”社会养老服务需要有后备力量,面对老龄化需求,专业机构需要进行战略性的人才培养,“每个人都会变老,如果不抓紧持续培养人才,过几年,等我们老了,又会是谁来服务我们?”高爱兰担忧地说。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
Powered by Discuz! X3.2 山东健康网
© 2001-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