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是“世界过敏日”,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我国儿童的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将过敏性疾病列为21世纪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举办科普讲座,为家长普及儿童过敏性疾病相关知识。 “过敏性疾病是指某种变应原通过吸入、食入、注入、接触等各种途径刺激机体后,出现局部或全身的反应,引起各种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据清华长庚医院儿科医生尹小梅介绍,儿童过敏性疾病近年非常常见,如果不及早发现,容易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严重过敏反应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那么家长们要如何判断小儿是否患有过敏性疾病呢?尹小梅说:“比如,儿童过敏性鼻炎,临床常表现为流鼻涕、打喷嚏、鼻塞、鼻痒,吸鼻子、揉鼻子等;过敏性哮喘,临床常表现为反复的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皮肤过敏如湿疹、急性荨麻疹,常表现为反复的瘙痒、皮疹;而消化系统方面的过敏,常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便秘、大便带血丝等。 “消化系统过敏早期临床症状常被家长忽视。”尹小梅举例,例如出生几个月的婴儿,过敏症状仅可能就是单纯的腹痛,但由于患儿自身无法表述,只会大声哭闹,有些仅表现为夜间睡眠差,或者可能出现长期慢性腹泻,还有大便出现血丝,如果家长没有这方面认知,通常会认为是普通的肠道感染,耽误患儿医治。因此,一旦儿童出现过敏症状, 家长应尽快带患儿到正规医院医治。“医生会根据患儿病史、临床症状、体格检查以及体外或体内过敏原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是否过敏,然后采取针对性避免措施及对症治疗方案。”尹小梅说。 据了解,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是最为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发病因素,生活中也充满着常见的过敏原,如尘螨、真菌 、花粉和宠物皮屑等。 “预防儿童发生过敏,应做到‘避忌替移’4点。”尹小梅解释,“避”—— 避免接触过敏原(尘螨、宠物、花粉、 真菌、食物、护肤品等);“忌”——忌食明确过敏食物及用品;“替”——替代过敏性食物,如对牛奶过敏,可用无敏奶粉;“移”——移去、迁移。在此基础上,如发生过敏性疾病,还应做到对症药物控制症状、标准化的脱敏治疗。据介绍,脱敏治疗,是获得WHO推荐的治疗有效的手段,临床上确定过敏原后,经反复注射或其他途径,剂量由小到大,浓度由低到高,提高对该种过敏原的耐受性,当再次接触此种过敏原时,不再产生过敏现象或过敏现象得以减轻。 婴儿皮肤娇嫩,更易发生过敏。对此,尹小梅提出四点建议,即婴儿4个月内不应添加任何辅助食物;对有家族过敏史的婴儿,如母乳不足,应选用低敏配方奶粉;对于过敏高危婴儿,在孕期和婴儿期服用益生菌,或可预防过敏性疾病;应避免婴儿吸“二手烟”。(通讯员: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袁珂 李然) 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过敏性疾病专业门诊和哮喘专业门诊服务如下:
|
Powered by Discuz! X3.2 山东健康网
© 2001-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