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已实施整整一年了。一年里,这项号称“史上最严”的控烟令表现怎样?市卫计委给出了“80分”,并通报,截至今年四月份北京共开出超百万罚款,劝阻吸烟人数3562人,被检查单位违法行为的发现率从初期的23.1%下降至目前的6.7%。 “80分”,成绩不算最好但也不赖,基本与社会观感相当:“带顶儿”的地方烟雾缭绕状况明显减少,公共场所的空气清新多了。在“最严控烟令”的引导下,许多烟民按捺住点烟冲动,抗衡着多年的生活习惯;许多市民抹下面子提醒身边人,抵抗着内心的人情顾虑;许多经营者顶着“冒犯上帝”的风险制止顾客,放弃了眼前的获利冲动……应该说,经过一年的磨合,社会已经对控烟形成了基本共识。这样的成果殊为不易。 进入全面控烟第二年,任务显然更艰巨。正如攻坚期的改革一样,那些好管的、容易管的都管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比如难以自控的老烟民,这边刚劝阻那边又偷偷点上,再“啰嗦”半句就要恶语相向;比如分散在社区居民楼的网吧、餐馆,属地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九龙难治水;还比如一些党政机关里,领导干部吞云吐雾,下属很难跳出“领导抽,下面不好管”的尴尬。 攻城不易守城更难,关键是气不能泄,劲儿不能松。禁令初期,相当一部分烟民本就在忍耐克制、蠢蠢欲动。风头一过,倘若有人带头,内心苦苦压抑的烟瘾怕又要喷薄而出了。避免掐灭的烟头复燃,防止一根引燃一片,必须让“史上最严”继续严下去。这里头,党政机关的弦尤其得绷紧。这里是政令所出之地,是社会观察的风向标。若“公家人”都坚持不住要“破窗”,禁令的尊严和权威将会大大消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的变化,需要经历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改变旧有的行为方式,培养新的文明意识,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目前,社会对于控烟的态度更多还是在“服从”和“认同”间徘徊。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还要再加把劲,坚持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对照行为规范的红线,一点点修正吸烟陋习。当社会心态实现从“服从”到“认同”再到“内化”的转变,一个“无烟社会”自然水到渠成。 |
Powered by Discuz! X3.2 山东健康网
© 2001-2015 Comsenz Inc.